A+ A A-

站內搜尋

多基因全方位基因檢測對難治性淋巴瘤的意義

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是一種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罕見的、侵襲性和相對化學抗藥性的B細胞淋巴瘤,容易轉移到其他淋巴器官和中樞神經系統。

儘管被套細胞淋巴瘤的治療總體反應已經普遍有改善,但被套細胞淋巴瘤的預後仍然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所有類型中最差的一種。即便是使用目前療效首屈一指的口服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ibrutinib,該藥物對於復發難治性患者的總體反應可以達到68%;但不幸的是,ibrutinib 治療的患者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抗藥性。平均而言,這些患者在病情惡化後存活時間大約只有8個月,並且對後續的拯救療法之反應非常差,目前對於ibrutinib治療失敗後的拯救療法包括搭配CD20標靶rituximab的化學免疫療法。-而在另一種癌症(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中,ibrutinib治療失敗後的潛在抗藥的機制之一是因為ibrutinib藥物結合位點BTKC481S發生了突變。

目前還發現了對其他標靶藥物的抗藥性,最著名的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蛋白酶體抑制劑Bortezomib ,這也進一步挑戰了被套細胞淋巴瘤治療後病情持久緩解的可能性。

為了替被套細胞淋巴瘤患者開發更有效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法,設法擺脫傳統的以藥物為中心的治療模式。而以藥物為中心的方法中,通常要結合使用兩種至三種藥物進行測試,並在臨床試驗中評估它們在淋巴瘤疾病惡化之最小化方面的功效。但是,由於目前有許多標靶藥物可供使用,並且還有更多的藥物正在開發,因此不可能在臨床試驗中測試所有有潛力的治療組合。

為了增加治療成功的可行性,可以將被套細胞淋巴瘤患者的基因分析整合到被套細胞淋巴瘤患者的臨床決策當中。基因分析可以協助辨別目標基因的候選藥物,並篩選出腫瘤細胞的抗藥性,從而指導可以在被套細胞淋巴瘤患者相對應的標靶治療的途徑和癌病進展的分子機制。

也就是使用一種以個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治療方法,該方法利用每個患者腫瘤的分子基因變異特徵,進而實踐更有效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法,爾後改善患有侵略性病況患者的總體生存率。

針對被套細胞淋巴瘤的基因組學分析的結果,整合於後續治療決策,確實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重點是探討B細胞信號傳導途徑及其關鍵的驅動突變基因的探討。

幾十年來,癌細胞的組織學特徵的鑑定已被用於癌症的診斷。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讓醫生更完整地了解癌症分子突變的情況,作為診斷方法及後續治療的參考。 然而,迄今為止尚未常規進行次世代基因測序或是蛋白質組學分析,可來辨識可以操作靶標的相關聯的分子傳遞途徑。 但是這對大多數復發、難治性的被套細胞淋巴瘤患者,尤其是後續治療效果不佳,需要替代療法找尋最合適的標靶療法,這時候基因分析的方法就應開考慮納入臨床決策的過程。

 

 

 

 

想要閱覽作者撰寫的更多癌症資訊,歡迎前往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官網http://www.cancerinfotw.org/,並懇請各位能夠加入協會官方facebook粉絲團,將愛心關懷與知識的力量傳遞出去。加入粉絲團可以定期閱讀到官網精選文章、醫學教育影片,並且每個月都可以接到協會的電子報專題報導,讓癌症新知「不遺漏」

 

想要瞭解作者的資訊也請至http://cancerfree.medicalmap.tw/點閱”陳駿逸醫師簡介”

相關醫療服務資訊:陳駿逸醫師門診服務時段 (2019.12.01公告)http://cancerfree.medicalmap.tw/bencandy.php?fid=156&aid=4162

癌友必備專書 聰明擊退癌疲憊 讓你抗癌事半又功倍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ook/bookTopic.action?nid=37

延伸閱讀:

全方位電子報

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