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站內搜尋

請正視抗癌浴血鳳凰 高劑量維他命C是否有抗腫瘤的角色?

坊間上許多癌友會尋求高單位維他命C靜脈注射,做為癌症輔助治療的方法之一,甚至有些情況被作為癌末患者的孤注一擲。如此作法,儘管存在了許爭議,而且大多非專精於癌症治療專家的建議,更讓許多高單位維他命C靜脈注射於臨床上,一直被許多正統醫療專家所詬病,而且因為建議施打者對於患者癌種發展與治療模式普遍有許多的認知不足,甚至因此延誤治療黃金期,也讓高單位維他命C靜脈於注射抗癌路上始終妾身未明。

不論如何,看似簡單的維他命C(抗壞血酸,抗壞血酸),目前學術上已經重新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抗癌藥物。

 

 

最近關於靜脈注射維他命C的藥物動力學的知識和機制的意外發現,引起了許多研究。

維他命C的兩種抗癌活性機制有兩項突出性發現:

過氧化氫誘導的氧化反應和由十一個易位酶所媒介的DNA去甲基化作用。

在20世紀70年代,由Linus Pauling加入的Ewan Cameron回顧性地描述了維他命C用於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情況。使用高劑量維他命C(10克/天)對於病人有一定的益處和症狀緩解的意義(Cameron和Campbell,1974; Cameron和Pauling,1976,1978)。

隨後,使用相同劑量的維他命C在梅奧診所進行的兩次嚴格的雙盲安慰劑對照前瞻性試驗,但並未能證實這些結果,並且口服維他命C作為抗癌藥劑的意圖則因此被徹底醫界所放棄(Creagan等,1979; Moertel等。1985; Wittes,1985)。

大約二十年前,維他命C藥物動力學的新知識催生了抗壞血酸作用的抗癌機制的發現(下表)。 為了為維他命C的飲食建議提供基礎,健康受試者接受了強化臨床藥代動力學和生理學研究,這是對這種維生素的首次研究(Levine等,1996,2001)。

研究結果表明,在約80倍劑量範圍內口服維他命C產生的血漿濃度會受到人體有限的胃腸道吸收,飽和組織轉運蛋白和腎臟重吸收和排泄的嚴格控制(Corpe等,2010,2013; Levine等 。,1996,2001; Padayatty等,2004; Sotiriou等,2002)。

維他命C靜脈注射給藥則會通過嚴格控制,直至腎臟恢復體內平衡。 根據劑量和輸注時間,靜脈注射維他命C產生的血漿水平會比口服維他命C的最大耐受劑量產生的血漿水平高出數百倍(Chen et al。,2008; Hoffer et al。,2008; Padayatty and Levine,2000; Padayatty et al。,2004; Park 等人,2009)。 然而這些藥代動力學數據提供了過去有爭議的癌症治療結果,提出一定程度的潛在解釋,因為當時沒有人知道靜脈注射維他命C與口服維他命C表現得如此不同。

卡梅倫Cameron使用的靜脈注射和口服給予10g維他命C,而Mayo研究者僅使用口服維他命C。 以藥物動力學為基礎來看,顯示維他命C的藥理濃度只有來自靜脈注射才足以達到有效劑量,並且不會從口服給藥中發生,作為細胞外空間中過氧化氫(H 2 O 2)形成的前驅藥(Chen等,2005,2007)。

 

 

藥理學上,但非生理學,維他命C在體外和體內對癌細胞具有選擇性的毒性(Chen等,2005,2008; Verrax和Calderon,2009)。此外,維他命C的必需藥理學在人類中是可以預測和安全地實現於人體內(Chen等人,2008; Hoffer等人,2008; Monti等人,2012; Padayatty等人,2010; Welsh等人,2013; )。

在動物模型中,維他命C藥理學作用,認為其具有與常規化療相似的抗癌活性或與其有協同作用(Espey等,2011; Ma等,2014; Serrano等,2015; Xia等,2017)。相反,沒有數據顯示維他命C會干擾化療藥物。早期臨床試驗表明,靜脈注射維他命C酸以1g / kg劑量,在90-120分鐘內,每週注射兩到三次,耐受性良好並且可以增強化學敏感性以及減少化療相關的副作用(Carr等,2014; Hoffer等,2015; Ma等,2014; Monti等,2012; Schoenfeld等,2017; Shim等。 ,2014; Stephenson等,2013; Welsh等,2013)。

對於普遍可獲得、且易於獲得的抗癌治療劑上,維他命C格外具有重要的特色,它似乎具有跨多種腫瘤類型的抗癌活性的潛力以及降低化療毒性。腫瘤研究界是否應該投入必要的隨機試驗來測試靜脈注射是否有益於癌症治療?

 

 

就像浴火鳳凰一樣,維他命C被認定是否可以作為抗癌劑,具有壯觀的上升,下降和重新再現的風光過去。而維他命C癌症中研究的重要進展歷程如下:

l   卡梅倫/鮑林研究

n   由Linus Pauling加Ewan Cameron等回顧性地描述了病例報告,患有晚期癌症的患者,使用高劑量維他命C(10g /天靜脈注射,然後口服)可以獲得生存益處和症狀緩解(Cameron和Campbell,1974; Cameron和Pauling) ,1976年,1978年)

l   梅奧診所研究

n   在梅奧診所執行兩項嚴格的雙盲安慰劑、對照前瞻性試驗,使用相同劑量的維他命C,但僅口服,未能證實這些結果,因此口服抗維他命C當時不被視為抗癌劑(Creagan等,1979) ; Moertel等,1985; Wittes,1985)

l   維生素C藥物動力學和早期臨床試驗

n   發現80倍劑量範圍的口服維生素C酸產生,會受到胃腸道吸收嚴格調節的血漿濃度,但是靜脈注射維生素C給藥繞過這種控制,直到腎臟恢復體內平衡。 最大耐受劑量的口服(每天約18克)維生素C產生的血漿濃度~100-200 mM。發現靜脈注射維生素C產生的血漿水平,會比口服維生素C的最大耐受劑量產生的血漿水平高出數百倍(Hoffer等,2008; Padayatty和萊文,2000年; Padayatty等,2004; Park等,2009)

l   早期臨床試驗表明靜脈注射1克/千克的維生素C, 每週2至3次,每次1.5至2小時的耐受性良好,可提高化療敏感性,減少化療相關的副作用(Carr等,2014; Hoffer等,2015;Ma et al。,2014; Monti等,2012; Schoenfeld等,2017; Shim等,2014; Stephenson等,2013; Welsh等,2013)

l   過氧化氫H2O2抗癌作用機制的研究

n   通過靜脈注射維生素C達到血漿濃度。維生素C劑量被發現可以作為細胞外空間中過氧化氫(H2O2)的前驅藥。 藥理學上,但非生理學的維生素C劑量,在體外和體內對癌細胞具有選擇性毒殺作用(Chen等,2005,2007,2008; Verrax和Calderon。,2009; Espey等,2011; Ma等, 2014; Serrano等,2015; Xia等,2017)

l   抗癌活性的表觀基因的遺傳機制研究

n   維生素C作為輔助因子,發揮增加10-11易位(TET)酶活性的作用,引起DNA去甲基化,這一功能已被發現可以誘導癌細胞中腫瘤抑制基因的重新表達,促進幹細胞分化和抑制與白血病的發生,以及DNA甲基轉移酶抑製劑(DNMTi)誘導的免疫信號的增強,主要通過增加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轉錄物的表達(Agathocleous等,2017; Cimmino等,2017; Liu等,2016; Shenoy等,2017; Gustafson等,2015)

 

 

我個人是堅決肯定這個答案,使用設計良好的隨機性臨床試驗。建立生物標記物,用於挑選真正受益於靜脈注射維他命C的患者,如此使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制定有用的靜脈注射維他命C治療方案。應該探討機制基礎,並提出警告。然而,儘管有意追求明確定義的反應性之生物標誌物。

藥理性方面,靜脈注射維他命C被認為是機械上參與細胞外H2O2的產生,以及其各種輔助因子功能相關的混雜因子共同反應(Levine和Violet,2017)。一旦存在細胞外發生了H2O2,無數的機制就可能媒介癌細胞的死亡。雖然這些方面可能與腫瘤治療學中的“標靶治療”概念不一致,但也不應阻止對靜脈注射維他命C作為治療劑的潛力的探索,畢竟癌症的形成機制是多元複雜的。研究主要終點可以是靜脈注射維他命C對腫瘤反應率或存活率如何。次要終點包括不良反應特徵和生活品質的影響。在此,對於靜脈注射維他命C有興趣於探討其抗癌角色的學者們,我們應該對該領域人士對於探索靜脈注射維他命C潛力,給予強烈鼓勵的,同時也發出新的警示,靜脈注射維他命C臨床研究更需要適當進行。

讓我們不要擊落這逆風而起的抗癌浴血鳳凰----靜脈高單位維他命C。

 

 

 

陳駿逸醫師目前擔任癌症中醫與西醫臨床治療醫師,著有”擊退癌疲憊 醫師該告訴你的癌後養生術”(康健出版),專職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與癌友關懷之公益活動,同時熱心致力於正確癌症照護資訊之推廣與傳遞,其所創建之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http://www.cancerinfotw.org,乃是專業照護人員、社會賢達貢獻所學,所建構的癌症診療與照護資訊平臺。

此處文章乃是醫療照護資訊的整理,請勿引據文章內容自行採取醫療決定;如有臨床治療之需求,建議還是應該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如有任何謬誤或建議,懇請不吝指教。

全方位電子報

我的位置